中新網12月11日電 新加坡《聯合早報》11日刊出社論《為政不在多言》,社論稱,《史記》中申培是針對武帝“好文詞”的個性而做出為政不在多言,在於實踐的建議;作為一個普遍的政治原則,也未嘗沒有其道理。
  文章摘編如下:
  新加坡執政的人民行動黨秘書長、總理李顯龍日前在兩年一度的黨大會上表示,該黨未來的方向必須是捍衛信仰,確保其利民的政策得以貫徹,而不僅是提供服務而已。因此,向民眾就政策的討論、闡述、說服固然重要,但努力、耕耘、爭取更為重要。
  他形象地說:“我們是人民行動黨,不是人民講話黨。”這是行動黨時隔25年所發表的闡明未來方向的決議聲明,與此相應的黨內改革措施,還包括從一般黨員中物色能幹的年輕黨員,給他們表現的機會。
  《史記•儒林列傳》記錄了西漢大臣申培與漢武帝的答問。漢武帝問他治亂之事,當時已經80多歲的申培回答說:“為治者不在多言,顧力行何如耳。”申培是針對武帝“好文詞”的個性而做出為政不在多言,在於實踐的建議;作為一個普遍的政治原則,也未嘗沒有其道理。行動黨的決議及李顯龍“不是人民講話黨” 的說法,大背景當然是所謂的“政治新常態”,面對新時代的新挑戰,回顧反省行動黨執政數十年的政治理念,也不無“修古以更新”的意味。
  李顯龍在解釋決議重點時,也針對“新常態”呼籲黨員必須堅持信念,以百折不撓的精神,說服國人行動黨方針的正確性。“新常態”的特征之一無疑是輿論的多元化,從積極面說,這讓不同的觀點能夠百花齊放,在相互競爭磨合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,讓政策思考能夠趨於面面俱到,減少盲點;從消極面說,行動黨不能再如同以往一樣,想當然地假設國人一定會認同和支持自己的政策,同時,對於一些平時不太做深入思考的民眾,對立觀點的並存可能也會讓人眼花繚亂,無所適從。
  這個新情況迫使行動黨必須調整做法,花更多力氣去迎戰反對意見,解釋政策,說服選民,因為這畢竟是現代政治的原則。作為民意的代理人,行動黨有義務向權力的委托者負責,讓他們明白政策取捨背後的長遠思考。這非但需要行動黨黨員對政策有足夠的理解,也要求他們在面對詰難時有足夠的信念為政策辯護。 當然,他們理應具備一定的議論甚至辯論能力,在輿論的利伯維爾場中表現得理直氣壯。要做到這點,黨內必須更透明民主——給有能力的年輕普通黨員更多政治機會,正是必要的配套措施。
  然而,政治最終還在於政事,史上有所謂“清談誤國”的教訓。現代要求政策的辯論,這有其必要性,因為任何政策都會有得利者和失利者,必須通過講道理的政治博弈來求取妥協。可是其弊端卻在於政策的辯論,容易異化為嘩眾取寵的表演,煽動者或野心家利用其三寸不爛之舌,蠱惑選民,讓政治走上民粹政治的歧途。選民具備基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,因而是政治正常運作的必要條件之一;另一個必要條件,就是嚴肅的從政者,尤其是肩負國家治理的執政者,對自身政治信念的堅持。
  在這個意義上,李顯龍對黨員的呼籲,以及對行動黨黨名的釋義提醒,毋寧是必要和及時的。作為擁有長期執政經驗與政績的政黨,行動黨承擔著大部分國人的期待,掌握了國家未來命運的方向盤。孔子說:“政者,正也。子帥以正,孰敢不正?”行動黨對國人和國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,所以不能因為怯於“新常態”的紛亂而自失立場。政治固然需要辯論,但最終還是要有人在諸多意見中做出決策,引領國家繼續前進。  (原標題:聯合早報評李顯龍講話:為政不在多言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f82vfbl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